摘要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假包膜的CT和MRI特征及转归,并分析假包膜与脾静脉受累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101例AIP病人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根据初诊时是否出现假包膜将其分为2组,假包膜组52例(51.5%),无假包膜组49例(48.5%)。观察初诊及治疗随访的CT和MRI影像,分析假包膜的CT及MRI特征。采用卡方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2组间临床和影像指标的差异;采用McNemar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检验比较CT平扫、CT动脉期、MRI平扫、MRI动脉期对假包膜的检出率,以及2组间随访复发时假包膜发生率的差异;对假包膜与脾静脉受累的相关性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2组病人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当胰腺呈弥漫型肿大时,假包膜位于胰腺周围及体尾部,而胰腺呈局灶型肿大时,假包膜位于肿大部位周围。假包膜组中,42例假包膜呈环状分布于胰腺周围,8例分布于胰腺腹侧,2例分布于胰腺背侧;37例假包膜紧邻胰腺实质,15例假包膜与胰腺病变间存在线状低密度/信号带;18例行全部4种检查(即CT和MRI平扫及增强),CT平扫对假包膜的检出率(27.8%)分别低于CT动脉期(94.4%)、MRI平扫(94.4%)、MRI动脉期(100%)检查(均P<0.05)。假包膜组中,17例接受短期(<6个月)随访,有14例假包膜消失,其余3例假包膜厚度变薄;25例接受长期(>12个月)随访,有16例假包膜消失,另外9例胰腺病变复发,复发伴假包膜者6例。无假包膜组中,有20例进行长期随访,其中5例复发,伴假包膜者1例。2组间长期随访显示复发伴假包膜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1例AIP病人中,30例脾静脉受累,假包膜与脾静脉受累呈正相关(r=0.332,P=0.001)。结论AIP病人假包膜的CT及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出现假包膜时应警惕脾静脉受累的可能。类固醇治疗后假包膜可伴随胰腺炎症的消散而变薄或消失。

  • 单位
    首都医科大学; 北京中医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