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06-2012年子宫颈癌死亡情况与变化趋势分析

作者:包鹤龄; 刘韫宁; 王黎君; 方利文; 丛舒; 周脉耕; 王临虹
来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7, 38(01): 58-64.

摘要

目的分析2006—2012年中国女性人群子宫颈癌死亡情况及变化趋势。方法利用全国疾病监测死因上报系统2006—2012年子宫颈癌死亡数据,通过死因漏报调查进行调整,分析不同城乡和东、中、西部地区我国女性子宫颈癌粗死亡率及年龄分布特征;采用全国第六次普查人口和Segi’s世界人口计算年龄标化死亡率;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拟合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2006—2012年子宫颈癌死亡率的变化趋势。结果 2012年,我国女性子宫颈癌粗死亡率为3.15/10万,其中农村地区粗死亡率为3.45/10万,高于城市地区(2.76/10万);中部地区粗死亡率为3.77/10万,高于西部地区(3.23/10万)和东部地区(2.54/10万)。2006—2012年,全国子宫颈癌世界人口年龄标化死亡率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但是不同地区间存在明显差异。东部地区平均每年上升2.9%(95%CI:0.8%5.0%),其中3059岁组上升6.0%(95%CI:1.6%10.5%);中部地区平均每年下降4.6%(95%CI:-5.9%-3.3%),其中3059岁组-3.2%(95%CI:-5.0%-1.4%)和/≥60岁组-5.7%(95%CI:-9.3%-2.0%)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而西部地区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中国人口年龄标化率变化趋势与世标率相近。结论我国子宫颈癌下降趋于停滞,不同地区存在差异;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仍然是我国子宫颈癌防控的重点区域;而东部地区3059岁女性子宫颈癌死亡率上升现象亟需引起重视;建立综合的子宫颈癌防控体系是继续降低我国女性子宫颈癌死亡率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