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3.0T MR血管成像探讨乳腺癌周围血供特点及相关因素

作者:徐海燕; 赵红; 邹立巍; 郑穗生; 钱波
来源:中华全科医学, 2016, 14(01): 108-130.
DOI:10.16766/j.cnki.issn.1674-4152.2016.01.037

摘要

目的利用3.0T MR血管成像探讨乳腺癌周围血供特点及与肿瘤形态、大小、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及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方法 94例行3.0T MR动态增强扫描检查并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乳腺癌患者。分析形态学资料并测量病灶最大径、肿瘤实性部分的ADC值,并从临床获取病理分级资料,利用ADW 4.4工作站,对动态增强图像中强化最明显图像与平扫图像进行减影,用最大密度投影法(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获取双乳3D减影图,在3D-MIP图像上记录乳腺癌病灶周围血管及对侧乳腺相对应区域的血管数、血管内径、血管长度,分析患侧乳腺血供特点及与肿瘤形态、大小、肿瘤实性部分ADC值及病理分级的相关性。结果 94例乳腺癌患者中,79例乳腺癌病灶周围血供较对侧异常增多,肿瘤血管主要表现为血管走形迂曲或僵直,供血血管管径增粗,远端分支小血管增多,并围绕肿瘤分布。乳腺癌患侧周围异常增多的血管数与病灶形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1,P>0.05);乳腺癌病灶周围异常增多的血管数与病灶大小、病灶实性部分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1=0.567,r2=0.230,P<0.05),与浸润性导管癌的病理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乳腺癌为富血供肿瘤。乳腺癌病灶周围异常增多的血管数与病灶大小、ADC值呈正相关;与病灶形态、浸润性导管癌的病理分级无明显相关性。

  • 单位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