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夷平面具有形成时间跨度大、分布范围广的特征,是地貌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为了探讨斑岩铜矿床成矿后的保存与夷平面的关系,基于GIS技术,利用DEM数据提取了中甸地区高程、坡度及条带剖面等地貌因子,明确了中甸夷平面的高程及其分布范围。通过对该区典型成矿斑岩体(如雪鸡坪岩体)进行热史反演模拟,重建了中甸地区斑岩体的冷却和剥蚀历史。结果表明:中甸地区分布有两级夷平面,其坡度集中在0°~10°之间,并显示出高海拔(+4 100~+4 400 m、+3 100~+3 300 m)、低地势的特征;雪鸡坪岩体在早白垩世至晚中新世时期经历了长期缓慢的冷却(<1℃/Ma)和极低的剥蚀量(500~950 m),暗示该区夷平面的形成不晚于晚白垩世。结合前人研究,认为中甸地区广泛分布的夷平面为斑岩矿床的保存提供了有利的古地貌条件。同时,斑岩矿床的冷却历史也刻画了夷平面的形成过程,二者具有一定的耦合关系。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