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孤证不立"是近现代学术研究的基本原则,然而当代文学史料具有不容忽视的"当代性"。"毛罗对话"、"关于《古船》的指示"、多多的"白洋淀诗歌"与"路遥转让工作名额"事件,均为文学史孤证,却能在史实晦暗难明的情况下,显现历史真相的冰山一角,成为撬动历史真相的第一把"杠杆",具有不容替代的文学史价值。一条孤证引发证实与证伪的学术讨论,将被埋没的史实钩沉出来,就是孤证的独特价值。"证实"孤证,给还原历史史实以有力的启迪或深刻的暗示,循着孤证线索建立完整的证据链;"证伪"孤证激发人们钩沉历史真相的兴趣,开辟出另一番学术天地。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应该直面孤证,当孤证尚孤之时,给予孤证足够的尊重和宽容,不能用简单的真假判断将孤证封杀在摇篮里。对待孤证,既要坚持"孤证不立""孤证不举"的学术规范,亦当充分考虑当代文学当代性、现场感,采取"孤证不废"的策略,建立符合当代文学研究实际的史料学态度与方法。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