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抑制剂对大叶黄杨形态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作者:许丽娟; 刘海轩; 吴鞠; 李金航; 李苹; 孙广鹏; 李军; 徐程扬
来源:林业科学研究, 2018, 31(06): 89-97.
DOI:10.13275/j.cnki.lykxyj.2018.06.013

摘要

目的]探究抑制剂对大叶黄杨生长的抑制作用以及对其叶片形态和光合作用的影响,为灌木绿篱的化学修剪提供技术指导。[方法]在北京林业大学林场苗圃采用3种生长抑制剂(多效唑(PP333)、三碘苯甲酸(TIBA)以及脱落酸(ABA))对密植成绿篱状的1年生大叶黄杨扦插苗进行叶面喷施,对其生长、叶片形态及光合作用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3种抑制剂均有矮化植株、抑制新梢生长的作用,矮化效果最佳、抑制作用最强的为PP333,且高浓度PP333对于高生长的抑制作用持效性较长。叶宽、叶厚以及叶面积在短期PP333处理下高于对照。PP333能提高大叶黄杨净光合速率,主要通过增加叶厚、气孔导度、叶肉导度及叶绿素含量来实现,并且PP333使蒸腾速率提高的同时降低了水分利用效率。TIBA有显著减小叶长、叶宽的作用,但能使叶厚增加,且随浓度的增加作用效果增强,主要通过减小叶面积,降低叶肉导度、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及叶绿素含量来降低净光合速率。ABA能增加叶面积(10 mg·L-1处理除外)、叶长以及减小叶片厚度,通过抑制气孔导度、叶肉导度、叶绿素含量降低净光合速率。TI-BA及ABA均通过降低蒸腾速率,使水分利用效率提高。[结论]3种抑制剂均有矮化植株、抑制新梢生长的作用,并且影响叶片发育,进而影响叶片光合作用,且800 mg·L-1的多效唑对大叶黄杨具有较好的正向作用。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