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分析中药致药物相关性急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drug-induced acute tubulointerstitial nephritis,D-ATIN)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3年1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经临床病理确诊的119例D-ATIN患者临床及随访资料,入选11例单纯应用中药致D-ATIN患者为中药组,并选择同期的10例β内酰胺类抗生素致D-ATIN的患者为抗生素组,进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结果中药组患者以女性(10/11)为主。与β内酰胺类致D-ATIN组患者相比,中药组患者过敏反应少见,用药时间及患者开始用药至临床发病的时间较长。2组患者全身炎症反应以及肾功能损害程度(血肌酐水平)无统计学差异,但中药致D-ATIN患者尿N-乙酰-D葡萄糖酐转化酶(N-acetyl-β-D-glucosaminidase,NAG)以及微量白蛋白水平(micro-albumi,mAlb)均显著低于抗生素组患者[NAG:18(12.5,19.5)比28(14,72.5),P=0.05;mAlb:62.4(47,85.6)比107(76.4,172.5),P=0.031]。2组患者肾脏病理急性评分没有明显差异;中药组患者慢性病变评分(包括肾小管萎缩和肾间质纤维化)明显高于抗生素组[1.0(0,1.0)比0(0,0),P=0.033]。随访1个月和1年时中药致D-ATIN患者的估计肾小球滤过率均小于内酰胺类抗生素致D-ATIN患者[1个月时:(40.1±19.6)ml·min·(1.73 m2)-1比(50.8±15.8)ml·min·(1.73 m2)-1,P=0.207);1年时:(64.9±21.7)ml·min·(1.73 m2)-1比(73.1±24.5)ml·min·(1.73 m2)-1,P=0.448)],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中药致D-ATIN的患者起病隐袭,容易延误诊断。临床医生应提高警惕,减少不必要用药并加强对用药人群的肾损害监测。
-
单位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