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芦笙是苗、侗、水、瑶、伝佬等少数民族常用的一种单簧气鸣乐器,主要流行于贵州、广西、云南、四川等地区。芦笙形制不一,其音响效果独特,演奏形式多样,曲调优美动听。它在贵州诸多少数民族中流行了上千年,历史悠久,与少数民族的伦理观念、道德风尚、生活习俗息息相关。苗族芦笙不是单纯以一件乐器的形式孤存于世,而是集舞蹈、乐曲、词(歌)等文化形式于一体,成为记录苗族苦难历史、彰显苗族独特文化和张扬苗族豪迈、隐忍性格的活化载体,甚或扮演着文化身份认同和价值观念融合的特殊角色。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前行,芦笙形制也不断改良。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贵州省一批芦笙爱好者与当地的民间芦笙制作师傅们一起研究试制,把民间传统的六管芦笙改良成十五管、十八管、二十八管等,突破了传统芦笙不能演奏歌曲、不能转调的局限,甚至还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半音阶芦笙。这些改良芦笙的特点是易于转调、移调,较之原来的民间传统芦笙的演奏来说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它除了能自如地演奏民间芦笙乐曲外,还可以演奏较复杂的芦笙乐曲,以及一些外国名曲。由于改良芦笙的成功,使芦笙爱好者们创作出了一些独奏、合奏、重奏等形式的芦笙乐曲。随着芦笙的改良、乐曲的丰富,自然就派生出了芦笙的教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