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对CT和MR在小儿脑性瘫痪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分析和探究。方法方便选择该院在2016年6月—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小儿脑性瘫痪患者作为该次研究纳入的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将该次研究的患儿按照病历单双号将其随机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40例。采用CT检查的方式检查对照组患儿,采用MR检查的方式检查观察组患儿,对两组患儿的诊断准确率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对照组患儿检查出3例脑缺血,2例脑白质异常,4例脑膜炎,4例脑部发育不良,2例脑软化以及5例脑部积水,共计达到了50.0%的阳性诊断率;观察组患儿检查出8例脑缺血,4例脑白质异常,7例脑膜炎,7例脑部发育不良,4例脑软化以及8例脑部积水,共计达到了95.0%的阳性诊断率。观察组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855,P<0.05)。两组患儿的致病原因为产伤、缺血缺氧、脑先天发育不良;在检查阳性的58例患儿的影像中,致病原因为产伤的患儿共计11例,在CT和MR影像中具有脑膜炎(4例)和脑炎(7例)的影像特征;致病原因为缺血缺氧的患儿共计33例,在CT和MR影像中具有脑积水(11例)、脑灰白质萎缩(1例)、脑白质变性(3例)、脑缺血灶(11例)、脑软化灶(5例)、双侧额部硬膜下积液(2例)的影像特征;致病原因为脑先天发育不良的患儿共计14例在CT和MR影像中具有脑灰白质移位(2例)、脑裂畸形(1例)、无脑汇(2例)、巨脑汇畸形(2例)、胼胝体发育不良(3例)、脑贯通性畸形(1例)、脑软化灶(1例)和脑多发钙化斑(2例)的影像特征。结论与CT相比,MR在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诊断中具有更高的阳性诊断率,应用价值更高。

  • 单位
    梁山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