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JAK2 V617F基因突变呈阴性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儿的临床、实验室检查及基因突变特征。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接受诊治的10例JAK2 V617F基因突变呈阴性ET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ET组(n=10)。患儿中位年龄为6.8岁;男性患儿为5例, 女性为5例。选择同期于本院接受诊治的4例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ST)患儿作为对照, 纳入ST组(n=4)。患儿中位年龄为1.8岁, 均为女性。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 分析2组患儿的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骨髓涂片、骨髓活组织检查及相关基因突变检查结果。2组患儿年龄、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检测结果、巨核细胞总数及其比例的比较, 采用Mann-WhitneyU检验。性别、临床表现构成比比较, 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所有患儿临床资料收集均已获得患儿监护人知情同意。结果① ET组10例患儿中, 伴神经系统症状者为6例, 包括头痛者4例、头晕2例;其中1例同时伴肝大;其余4例无明显临床症状。4例ST组患儿中, 伴发热症状或者前驱感染者为2例, 其余2例无明显临床症状。② 2组患儿外周血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压积(PCT)均较正常参考值范围增高, ET组患儿中位血小板计数为1 451×109/L[(1 193~1 831)×109/L], 高于ST组患儿的966×109/L[(677~989)×109/L], 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04, P=0.014);中位PCT为1.28%(1.12%~1.63%), 亦显著高于ST组患儿的0.85%(0.62%~1.05%), 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56, P=0.024)。2组患儿的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均低于正常参考值范围。凝血功能相关指标中, ET组患儿中分别有4、4、4例出现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及纤维蛋白原(FIB)值低于正常参考值范围, 而ST组患儿中分别为1、2、2例。2组患儿其余检查指标均正常。③ 2组患儿骨髓涂片结果均表现为中度增生活跃, 粒、红系细胞比例正常。此外, 4例ST组患儿的骨髓涂片中亦可见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和感染相关细胞。2组患儿的骨髓活组织检查结果均表现为中度增生活跃, 粒、红系细胞比例正常且巨核细胞多见, 以分叶核巨核细胞为主。巨核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示, ET组患儿骨髓中位正常巨核细胞比例显著低于ST组患儿[49.5%(44.3%~61.0%)比71.1%(61.3%~85.0%), Z=-2.404, P=0.014]。④基因测序结果显示, ET组10例患儿均不伴MPL及JAK2基因突变, 其中有2例检测到CALR基因突变, 并且这2种CALR基因突变均为明确与ET相关的基因突变位点。此外, 筛选出4种可能与儿童ET相关的基因突变, 包括KMT2A、ASXL1、CSF3R及NF1基因突变。结论 JAK2 V617F基因突变呈阴性ET患儿具有独特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 二代基因测序法发现可能与ET发生、发展相关的KMT2A、ASXL1、CSF3R及NF1基因突变, 可为JAK2 V617F基因突变呈阴性ET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但是本研究纳入患儿例数较少, 并且缺乏ST男性患儿作为对照, 存在一定局限性。ET患儿的临床特点、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 及其与ST患儿的鉴别要点, 有待大样本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

  • 单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