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索不同教学模式在医学生心肺复苏教学中的效用。方法 2019年3月至12月间, 150名在校大学生随机分入课堂教学组(G1=50)、问题导向(PBL)教学组(G2=50)和计算机教学组(G3=50)。通过3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测定授课前后、授课2个月及6个月后, 学员们理论、技能的掌握和维持情况。结果研究期间共有150名大学生参与课题。其中男84名(56.0%), 平均年龄(23.0±1.1)岁, 有16名(10.7%)参加过类似的心肺复苏培训。3组学员的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线、授课后即刻、授课后2个月和授课后6个月4个时点, G1、G2、G3组的理论考核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过授课后, 各组的成绩都有提高, 且授课后即刻成绩为最高(P<0.05)。授课后2个月、6个月成绩有所下降, 但这两个时间段相比, 考核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和授课后即刻操作考核通过率在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授课后2个月、6个月两时点G2和G3组的考核通过率显著高于G1组(P<0.05), 而这两组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授课后各组操作考核通过率较基线都显著提高, 考核通过率随着随访时间推移而下降。学员对课程反馈显示, 所有学员均表示能明确所接受课程的教学目标, 并且能够接受课程难度, 但PBL和计算机教学接受度更高。结论 PBL和计算机教学模式有着较好的学习效用和接受度, 可以做为常规课堂教学的补充或是进行巩固学习的策略。2个月可能是再培训的时间节点。
-
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