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兆麟公园繁殖期鸳鸯日行为模式比较研究

作者:NGO THI KIEU TRANG; 杨雨尘; 李浙; 田一柳; 王佳明; 吕泓学; 邓文攸; 石娟; 吴庆明*
来源:野生动物学报, 2023, 44(04): 842-852.

摘要

2021年4—7月,在哈尔滨兆麟公园采用定点观察法、瞬时扫描法对繁殖期鸳鸯(Aix galericulata)日行为模式的时间分配和节律在不同性别、不同阶段、成幼间的差异进行研究,主要观察记录静栖、站立、游走、理羽、觅食、警戒、打斗和飞行等行为,累积观察726 h,共获得173 246条有效数据。结果表明:(1)在日行为时间分配上,不同性别、不同阶段(卵期和雏期)及成幼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静栖是卵期、雏期成年雌雄个体的优势行为,雄性站立和打斗行为显著高于雌性,雌性觅食行为显著高于雄性。卵期游走、觅食行为显著高于雏期,雏期站立、理羽行为显著高于卵期。成幼优势行为存在显著差异,静栖为成体的主要行为,而幼体为游走和觅食;成体用于静栖、站立和理羽的时间显著高于幼体,而幼体用于游走、觅食的时间显著高于成体。(2)在行为活动节律上,不同性别、不同阶段及成幼间表现的方式不同。不同性别、不同阶段(卵期和雏期)主要行为节律趋于一致,均表现为早、午和晚3个觅食峰值,觅食中或觅食后会有站立、理羽、警戒和游走行为,晨食后有明显的静栖高峰,雌性个体下午出现静栖小峰值,期间伴有游走和飞行行为,雄性打斗行为偏多,卵期打斗行为波动较大,并与雏期呈互补的螺旋结构。成幼间行为节律存在显著差异,觅食、静栖、站立、理羽和游走行为全时段基本均有发生,幼体除觅食外均有1个明显峰值,但成体活动的峰值不明显(觅食除外)。基于分析结果,建议兆麟公园在鸳鸯卵期和雏期要视性别、成幼给与不同的管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