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骨发育不全患儿1例的临床特点和分子机制分析

作者:刘靖芳; 汤旭磊; 成建国; 王丽婷; 杨晓梅; 王岩
来源: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4, 45(09): 873-905.
DOI:10.13753/j.issn.1007-6611.2014.09.023

摘要

目的分析软骨发育不全(achondroplasia,ACH)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其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收集1名4岁ACH患儿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影像学资料,并通过运动试验、左旋多巴兴奋试验、精氨酸刺激试验和胰岛素低血糖兴奋试验评价患儿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水平。另外提取患儿及其父母、7名健康成人的外周血基因组DNA,PCR扩增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fir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3,FGFR3)基因第10外显子,并对扩增产物进行DNA测序。结果该名患儿具有ACH典型的临床表现,如头大,前额突出,方颅;不成比例性身材矮小,躯干正常,四肢短粗;手指粗短,三叉手等。运动试验显示GH峰值4.8 ng/ml;左旋多巴兴奋试验GH峰值42.38 ng/ml;精氨酸刺激试验GH峰值7.31 ng/ml;胰岛素低血糖兴奋试验显示:低血糖出现时(血糖2.6 mmol/L),GH显著升高至23.29 ng/ml,同时血皮质醇和ACTH水平也显著升高。给予ACH患儿重组人类生长激素(rhGH)2.5 IU/d治疗6个月,患儿身高有所改善。DNA测序显示ACH患儿FGFR3基因第10外显子的1138位核苷酸发生了G到A的转换(G1138A),该突变为错义突变,使得其所编码的FGFR3蛋白的第380位氨基酸由甘氨酸变为精氨酸(G380R),患儿父母及7名健康对照者FGFR3基因第10外显子均未发现突变。结论FGFR3基因G1138A杂合突变为该ACH患儿发病的主要原因。对于ACH患者,GH治疗有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远期作用仍需长期观察。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