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不同时期的MR扩散峰度成像表现

作者:张顺; 姚义好; 张水霞; 石晶晶; 张妍; 朱遂强; 朱文珍
来源: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4, 48(06): 443-447.
DOI:10.3760/cma.j.issn.1005-1201.2014.06.002

摘要

目的探讨扩散峰度成像(DKI)相关参数在脑梗死不同时期的变化。方法对114例脑梗死患者行常规DWI及DKI扫描,根据患者出现临床症状至MR检查的时间分为5组,分别为超急性期(发病6 h以内)8例、急性期(>624 h)14例、亚急性早期(>24 h7 d)60例、亚急性晚期(>714 d)20例、慢性期(>14 d2个月)12例。经后处理分别得到ADC及DKI相关参量图。分析比较各扩散参量在脑梗死不同时期的变化趋势,并计算不同参量在梗死区域的改变程度。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各期脑梗死区域各参量平均值与对侧正常镜像区域进行比较,梗死区域各参量与检查时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r相关性分析。结果除慢性期外,脑梗死区域在平均扩散峰度(MK)、轴向峰度(K_∥)、径向峰度(K⊥)图上呈不均匀高信号,平均扩散系数(MD)、轴向扩散张量(D_∥)、垂直扩散张量(D_⊥)图呈均匀低信号。MK值在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早期及亚急性晚期脑梗死区(分别为1.331±0.357、1.578±0.453、1.519±0.455、1.403±0.275)较对侧正常镜像区域(MK值分别为0.850±0.236、0.827±0.194、0.865±0.144、0.939±0.212)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242、6.907、12.416、5.629,P值均<0.01)。MK、K_∥、K_⊥值在急性期、亚急性早期升高到最高峰,其升高幅度远较MD、D_∥、D减低的幅度大,随后逐渐减低,并有趋于正常化趋势。MK、MD、ADC值与脑梗死发病时间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54、0.747、0.723,P值均<0.05)。结论 DKI可提供较常规DWI更多的扩散信息,更能反映组织微观结构的改变。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