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通过二维斑点追踪成像(2D-STI)评估左心室正常构型的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左心房功能并分析其应变值与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LVDD)阳性指标数量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左心室正常构型的EH患者100例,并选择120名健康者纳入对照组。测量EH组和对照组左心房收缩末期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左心室舒张早期峰值流速(E)和舒张晚期峰值流速(A)、E峰减速时间(DT)、左心室等容舒张时间(IVRT)、二尖瓣环侧壁e’(e’)和间壁e’、三尖瓣反流峰值速度(TRVmax)、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计算相对室壁厚度(RWT)、E/A、平均E/e’(E/e’)、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依据2016年美国超声心动图学会(ASE)/欧洲心血管影像协会(EACVI)指南中左心室舒张功能评价指标——间隔e’<7 cm/s,侧壁e’<10 cm/s,平均E/e’>14,LAVI>34 mL/m2,TRVmax>2.8 m/s,将100例EH患者分为舒张功能正常、舒张功能不确定、舒张功能障碍,并将舒张功能正常和舒张功能不确定者分为0个、1个及2个LVDD指标阳性组。采用2D-STI获取对照组和EH组左心房纵向应变曲线,包括左心房储备期应变(LASs)、左心房管道期应变(LASe)、左心房房缩期应变(LASa)。分析对比EH组与对照组的基本资料、常规超声参数以及左心房应变值指标的差异,并分析LASs、LASe、LASa与LVDD阳性指标数量之间的关系。结果 EH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平均E/e’、LAVI、LAD较对照组高,室间隔e’、左心室侧壁e’、LASs、LASe较对照组低(均P<0.05)。EH组LASs(r=-0.512)、LASe(r=-0.378)与平均E/e’呈负相关(均P<0.05)。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LVDD发生前舒张功能不确定阶段,LASs、LASe与LVDD阳性指标数独立相关(B值分别为-0.23、-0.36,均P<0.05)。与0个阳性指标组相比,1个、2个及3或4个LVDD阳性指标组LASs、LASe减低[LASs:(32.27±4.59)%、(25.70±3.80)%,(21.80±2.32)%比(39.45±3.82)%,F=40.231,P<0.001;LASe:(16.28±2.81)%,(13.66±2.99)%,(10.30±1.49)%比(22.01±3.49)%;F=35.681,P<0.001]。0个、1个、2个及3或4个LVDD阳性指标组间LA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H患者在确诊LVDD之前已有左心房功能的改变,应用2D-STI测量左心房应变指标LASs、LASe可有效评估EH患者早期舒张功能改变。

  • 单位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