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体道用”说的来源及其文体学意义

作者:王秀臣
来源: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06): 44-49.
DOI:10.16164/j.cnki.22-1062/c.2020.06.006

摘要

唐代崔憬的《周易探元》是一部佚著,部分内容保存在李鼎祚的《周易集解》中。这些内容提供了重要的学术信息。仅存的内容显示,与传统汉儒"象数"派和魏晋"义理"派相比,崔憬解《易》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其"象数""义理"并重的特点对后世易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由此形成的"器体道用"说完成了对传统"道体器用"观念的反转,成为后世思想主流。文体学观念受其影响所产生的变化值得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