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气节"为儒家思想体系的一部分,并作为士阶层人格价值取向的道德标准成为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精神。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内涵:"气"与"节"。晚明社群重视培养社群成员的"气节"品性是基于当时社会现实需要,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明代万历中叶以后,阉人专权,朝政日趋腐败,东林君子在与阉党小人的斗争中所表现出的高尚"气节"与顽强斗争精神成为士林表率,社群继承东林"气节",成为与阉党小人斗争的主力,对社群文人立身处事具有很大影响。(二)社群重视对社群成员"气节"品性的培养还在于士风日下、世风日腐,这也是社群倡导"气节"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社群重视士子"气节"品性的培养,社群成员之间也以气节相砥砺、气节成为社群文人立身处事的基本道德标准,在当时形成一种砥砺气节、注重士品的社会风气。这一时期文学家的思想心态既呈现复杂多样性,又呈现动态流变性。这一特殊文人心态的形成,与明清易代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以及随社会变化而性质发生变化的文人社群不能说没有关系,特别是社群文人群体多种形式的文学运作对他们的思想心态具有重要影响。
-
单位河北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