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高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及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应用利伐沙班后的出血相关事件及凝血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住院的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2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5例,年龄均≥80岁,所有患者包括既往未服用过口服抗凝药物或因某种原因调整为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治疗两种情况。入选患者根据HAS-BLED评分确定利伐沙班起始治疗剂量,然后根据患者病情调整药物剂量。所有患者分别于用药后第1个月及第3个月时化验并记录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PLA)。观察期间收集所有患者服药后的出血相关事件(包括牙龈出血、皮肤黏膜出血、咯血、大便潜血(+)、颅内出血等)。结果所有患者利伐沙班用药剂量为5~10 mg/d,总出血率为16.7%(5/30),服用利伐沙班5 mg/d的患者出血发生率为14.3%(3/21),服用利伐沙班10 mg/d的患者出血发生率为22.2%(2/9)。利伐沙班随着用药剂量的增加,出血发生率逐渐增加。所有出血事件中发生大便潜血(+)的人数最多(2例),其次为牙龈出血、皮肤黏膜出血及咯血(各1例),无消化道大出血及颅内出血等严重出血事件发生。应用利伐沙班抗凝治疗1个月及3个月后,患者的PT、APTT、TT均逐渐延长,D-D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PL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对老年非瓣膜性房颤及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可起到一定抗凝作用,随着利伐沙班剂量的增加出血事件可增加,本研究中仅出现大便潜血(+)、牙龈出血、皮肤黏膜出血及咯血等轻症。无消化道大出血、颅内出血等严重出血发生。但鉴于本研究属于小样本回顾性研究,今后需增加样本量及观察时间,为新型抗凝药物在高龄人群中的应用提供更多临床参考。

  • 单位
    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