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睡眠障碍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病机制

作者:赵鑫鑫; 蔡敏; 杨谦梓; 董海龙*
来源: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21, 30(11): 1045-1050.
DOI:10.3760/cma.j.cn371468-20210620-00335

摘要

因各类自然灾害及人为事件导致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正逐步成为神经科学工作者关注的热点疾病。PTSD后的睡眠障碍会减弱治疗效果, 影响患者的预后。而针对睡眠问题的治疗可以有效改善PTSD患者临床症状及预后, 提示关注PTSD后睡眠障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然而, 目前的研究多聚焦于经历创伤事件之后PTSD发生率及相关症状的严重程度, 较少关注PTSD后睡眠障碍的发生及其机制。近几年发表的多篇与应激及睡眠障碍相关的文章, 为理解PTSD后睡眠障碍的特征及其潜在机制提供了线索。本文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后发现, PTSD后睡眠障碍的发生可能与岛叶、海马及内侧前额叶皮质之间功能连接的变化相关。此外, PTSD患者慢纺锤波的平均相位差减小可能反映了丘脑皮质环路的病理改变, 有助于未来PTSD的客观诊断、探索以睡眠为重点的干预措施。本文从临床和基础的角度对PTSD后睡眠特征的改变和可能的神经环路机制进行系统综述, 为未来PTSD后睡眠障碍的病理机制研究、新型特异性干预靶点筛选提供潜在方向。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