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并冠状动脉血栓35例超声心动图随访及临床回顾分析

作者:张晓琳; 杜忠东*; 金兰中; 王芳韵; 马宁; 张鑫; 马桂琴; 郑淋; 卫海燕; 李静雅; 李培; 孙妍; 杨娇
来源: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7, 32(21): 1653-1656.
DOI:10.3760/cma.j.issn.2095-428X.2017.21.013

摘要

目的总结儿童川崎病(KD)并冠状动脉血栓(CAT)的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及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05年7月至2016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确诊的35例KD并CAT患儿的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其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及急性期、恢复期临床特点。根据患儿病程中是否出现心肌缺血, 将其分为心肌缺血组和非心肌缺血组, 对2组患儿急性期发热持续时间, 首次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时间, 冠状动脉瘤(CAA)形成时间、CAA最大内径峰值及急性期炎症指标等进行比较, 分析可能导致心肌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35例KD并CAT患儿均存在冠状动脉瘤样扩张, 血栓均于CAA内检出。共检出99支冠状动脉存在瘤样扩张, CAA内径峰值为(9.6±3.1) mm(4.0~19.0 mm)。于CAA内共发现CAT 54处。血栓形成的CAA内径大于无血栓形成者[(10.9±2.8) mm比(7.9±2.6) mm],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4个月~10年8个月[(39.2±29.5)个月], 32支[32.3%(32/99支)]冠状动脉的CAA消退, 其中4支[4.0%(4/99支)]冠状动脉内径完全恢复正常。CAA消退者冠状动脉内径峰值小于CAA未消退者[(7.3±1.9) mm比( 10.6±3.0) mm],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KD并CAT患儿中, 15例[42.9%(15/35例)]出现心肌缺血, 20例[57.2%(20/35例)]无心肌缺血表现。15例心肌缺血患儿中6例[17.1%(6/35例)]发生心肌梗死, 4例[11.4%(4/35例)]出现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 1例[2.9%(1/35例)]患儿因心力衰竭并恶性心律失常死亡。与非心肌缺血组相比, 心肌缺血组患儿急性期发热时间较长[(19.1±7.8) d比(12.1±3.3) d]、白细胞总数较高[(24.8±13.5)×1012/L比(19.7±4.0)×1012/L]、首次IVIG使用时间距发病较晚[(13.9±5.5) d比 (9.8±3.8) d]、CAA形成时间较早[(16.0±4.9)d比(20.9±14.5)d], 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KD并CAT多发生于冠状动脉瘤样扩张基础上。其急性期炎症反应重, CAA形成早、程度重、消退缓慢者更易因CAT形成导致心肌缺血。超声心动图可动态监测CAA, 及时检出血栓, 早期发现左心室收缩功能受损, 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单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