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伊丽莎白·毕肖普的童年充满动荡和残缺。在她还是个婴儿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她的母亲因此精神失常,在毕肖普5岁的时候就被送入精神病院直至终老。对她来说,童年的这一经历给她幼小的心灵所带来的创伤是无法估量的。在《六节诗》中,她遵循了诗歌传统而严谨的六行诗体,房子、祖母、孩子、火炉、年鉴、眼泪在每一句的末尾重复出现并且不断循环。本文旨在通过认知诗学理论下图形—背景的理论以及诗人对意象所使用的陌生化的手法,将流动的意象不断变为图形来了解诗人童年的创伤及在精神上的超越。

  • 单位
    大连外国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