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引导肾癌经皮消融指南(2022版)

作者: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肿瘤介入专业委员会
来源: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22, 31(06).

摘要

肾癌发病率位居恶性肿瘤中男性第6位、女性第9位[1], 约90%为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 RCC), 起源于肾小管上皮, 包括透明细胞(75%)、乳头状细胞(12%)、嫌色细胞(4%)、大嗜酸粒细胞瘤(4%)和集合管(<1%)等多种组织亚型[2]。由于影像技术进展, 肾癌的检出率逐年升高。临床多种治疗方法已被应用于肾癌, 包括开腹和腔镜下肾切除术、保留肾单位肾部分切除术以及开腹、腔镜下和经皮局部消融治疗。自1998年Zegel等[3]首次临床应用冷冻消融治疗肾癌以来, 肾癌的消融治疗成为继腹腔镜手术后微创治疗的又一进展, 包括射频、冷冻、微波、激光、海扶消融以及不可逆电穿孔技术均已在临床成功应用, 具有疗效肯定、可保留较多正常肾单位、操作简便、患者易耐受、住院时间短、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其中以影像引导射频、冷冻和微波经皮消融应用最为成熟。消融治疗已被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hinese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CSCO)肾癌管理指南、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NCCN)指南、美国泌尿学会(America Urological Association, AUA)指南、欧洲泌尿学会(European Association of Urology, EAU)指南、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uropean Society For Medical Oncology, ESMO)指南等国际权威指南推荐用于临床T1a期肾癌治疗[2,4,5]。目前针对肾癌的消融指南, 仅欧洲心血管和介入放射学会于2016年发布了小肾癌(T1a期)经皮消融指南[6], 消融发展至今, 技术和临床应用均取得了显著突破和发展, 包含T1a及其以上分期肾癌的消融规范指导需要更新和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