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间隔减容术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再次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的疗效分析

作者:张杨; 朱昌盛; 宋昌鹏; **; 郑欣馨; 鲁洁; 房晓楠; 王水云; 黄晓红*
来源: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2021, 21(02): 3845-3849.
DOI:10.16563/j.cnki.1671-6272.2021.04.013

摘要

目的分析室间隔减容手术(SRT)后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OHCM)患者再次接受室间隔心肌切除术的临床特征及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阜外医院接受再次SRT手术的OHCM患者的临床特征,并结合术前、术后及随访情况评估手术疗效。根据患者首次进行SRT的手术方式,将所有患者分为室间隔心肌切除术(SM)组和室间隔酒精消融术(ASA)组。结果 31例患者纳入研究,男性21例,平均年龄为48.7±12.2岁,SM组和ASA组分别有7例及24例患者。全部患者入院后均接受SM手术,其中18例(58.1%)行单纯SM手术,其余13例患者合并其他手术,术式包括二尖瓣手术(1例)、三尖瓣成形术(1例)、冠状动脉心肌桥松解术(1例)、迷宫手术(5例)。术前心电图显示,SM组有4例患者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ASA组有7例患者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术后有4例患者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植入永久起搏器,其中3例患者为ASA组且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围术期术后除1名患者出现电风暴而死亡外,其余患者未见严重并发症。与术前相比,术后左室流出道与主动脉峰值压力阶差降低[(64.0±37.4) mm Hg vs.(10.2±8.9) mm Hg,P<0.001],室间隔厚度减低[(17.8±3.9) mm vs.(12.7±2.1) mm,P<0.001]。术后患者二尖瓣中重度反流明显减轻(P<0.001),二尖瓣收缩期前向运动现象消失。术后随访23.5±10.9个月,无远期死亡或再次手术治疗事件。随访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除2名患者再次出现流出道梗阻外,其余患者的左心房内径、室间隔厚度和左室流出道与主动脉峰值压力阶差均较术前明显降低。结论 SRT术后OHCM患者症状复发,再次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需要注意术前是否存在室内传导阻滞,以评估术后发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需要永久起搏器治疗的风险。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