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高校“对口支援”作为一项面向特定区域的政策性行为,是实现高等教育公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时间序列上的梳理,我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大致经历四个阶段:孕育期(1949—2000)、确立期(2001—2009)、发展期(2010—2017)和提升期(2018年至今)。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建设目标,整体上政策实施呈现出如下制度转向:政策驱动由外延式转向内涵式、经费投入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人才队伍由引育结合转向特色培育、运行机制由单向支援转向对口合作。同时,基于社会学制度主义框架,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实施的制度困境主要包括政策规制的盲从、评估规范的模糊和“包圆式”认知的适应。为充分激发支援、受援高校的“对口”活力,可以明确府校角色定位,建立高校对口支援梯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高校激励作用;建立高质量评估体系,动态调整评估重点;转变“包圆式”认知,培育地缘化人文特色。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