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了探索汶川与芦山地震之间的地震空区的深部结构,探讨该地区的物质运移方式及动力学模式,评价区域断层的地震活动性,本研究小组于2015年5月至今共开展了2期共约3年的地震观测.前期得到的主要结论包括:(1)地震空区两端应力状态差异显著,且存在沿断裂带的横向应力差;(2)接收函数分析发现一个平行于马尔康断裂的Moho面上隆,泊松比较高的条带状结构从地震空区延伸到龙日坝断裂,可能是下地壳撕裂和部分熔融的结果;(3)地震空区以下,上地壳速度相对偏低,在下地壳存在明显的部分熔融体,这可能是地震能量不能积累的原因之一;(4)地震空区完整性震级Mc=0.2以上的地震的活动性仍然很低;基于密集的监测台阵(约70台地震计)的走时定位也初步显示了龙门山断裂带的地震空区段仍然很平静,但是其东边的断裂带(包括大邑断裂等以及一些隐伏断裂)上地震活动比较活跃.判断这些断裂可能是该区域应力积累的主要断裂,值得进一步关注;(5)提出了地震空区产生的机制:空区北东—南西两端水平应力差导致空区地壳的撕裂,地幔物质上涌,产生部分熔融,空区地壳抬升以塑性形变为主,穿过空区段的龙门山断裂带地震活动性低,地表地形较平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