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竹笋对土壤中铅和镉的吸收特征分析

作者:黄安香; 姚加加; 姬宁; 杨守禄; 张彦雄*; 余定浪
来源:食品工业科技, 2018, 39(21): 41-47.
DOI:10.13386/j.issn1002-0306.2018.21.008

摘要

为了研究楠竹笋生长时期对土壤中铅(Pb)和镉(Cd)的累积效应及在各器官中的分配特征,在竹笋生长期的楠竹林里,施加外源硝酸铅(Pb(NO3)2)和硝酸镉(Cd(NO3)2)模拟土壤不同污染程度:5 mg·m-2轻度污染、50 mg·m-2中度污染、500 mg·m-2重度污染以及0 mg·m-2(对照)4个浓度梯度的Pb、Cd,分析Pb和Cd在楠竹笋不同生长期及各器官中的富集、累积和分配特征。结果表明:笋中各部位Pb、Cd的富集与外施Pb、Cd浓度和时间呈正相关,竹笋体内Pb和Cd的累积量随时间推移、污染程度增强而明显增加。三种污染程度中,除重度污染笋底在第21 d Pb含量超标,楠竹笋可食部分Pb含量均低于国家食品卫生标准(1.0 mg·kg-1);轻度、中度污染的竹笋可食部分Cd含量在0.020.14 mg·kg-1,低于国家食品卫生标准(0.2 mg·kg-1),然而重度镉污染使可食部分竹笋在第14 d以后含量超过国家食品卫生标准。重度污染时,施药第21 d后Pb、Cd在竹笋各器官中的累积百分比分别表现为笋根(73.84%、72.79%),笋底(6.33%、6.97%),笋中(2.52%、1.95%),笋尖(2.68%、0.52%),笋皮(14.63%、17.77%)。生物富集系数(BCF)和转移系数(TF)呈"上升"趋势。综上认为,Pb和Cd在楠竹笋体内具有明显的累积效应,并可转移到竹笋地上部各器官或组织中,导致这些器官或组织被Pb和Cd污染。

  • 单位
    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