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究幽门螺杆菌(Hp)在不同环境下转变为“存活但不可培养(VBNC)”状态的条件,为Hp的潜在传播积累资料。方法 将标准菌株ATCC 43504和临床分离株Hp44、Hp65菌悬液分别用氧胁迫、热力、紫外线照射和微波处理。采用活菌计数,PMA-qPCR、LIVE/DEAD染色、革兰染色、RT-qPCR共同检测HpVBNC态生成、形态改变及毒力基因的表达。结果 氧胁迫40~48 h时,Hp菌悬液中均有VBNC态菌体,由“S”型向球状转变,毒力基因的表达随着VBNC态的形成而降低。Hp菌悬液分别在56℃加热10 min,80℃加热1 min时,均有菌体以VBNC态存活,80℃加热5 min,100℃加热1 min时所有菌体被杀灭。紫外线分别照射20 min、30 min时,Hp菌悬液中均有菌体以VBNC态存活。微波处理15 s时,菌体以VBNC态存活,当处理时间≥30 s时,所有Hp菌体均被杀灭。结论 Hp能够在氧胁迫、热力、紫外线照射和微波处理的条件下转变为VBNC态,其在环境中的存活情况、检出率和潜在致病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
单位四川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