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世纪西欧旧制度下的等级,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阶级"的译名传入。中西对比之下,梁启超始终判断中国无此"阶级"制度,肯定中国传统社会流动性优于他国。民初政治失败,促使他反思"阶级"的缺失可能导致议会基础不稳。20世纪20年代,随着"五四"社会意识萌发与社会主义讨论的展开,"社会阶级"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结构分析工具,普遍受到知识人重视。梁氏进一步辨析马克思主义"阶级"概念,甚至创制新名词,来阐发中国适用性问题。梁启超"阶级"更近西欧社会主义者的思路,饱含现实关怀,客观上促成了这一模糊概念的广泛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