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黑茶不同提取物中氟生物有效性研究

作者:苏丹; 张豪杰; 温晓菊; 张伟; 余志; 倪德江; 陈玉琼*
来源:茶叶科学, 2021, 41(06): 843-853.
DOI:10.13305/j.cnki.jts.2021.06.008

摘要

以Caco-2细胞为模型,对比分析了一种黑茶不同提取物中氟的吸收转运及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黑茶不同提取物组分中氟含量差异明显,粗茶多糖组分(RTP)氟含量最高,是水提取物(TE)氟含量的2.17倍,RTP经水透析后得到的透析多糖(DTP)氟含量则显著降低,仅为RTP氟含量的1/22,TE氟含量的1/10。来自3种茶提取物中的氟以及氟化钠(NaF)中的氟在Caco-2细胞模型中的正向和逆向转运都有时间和浓度剂量效应,随着时间的延长、浓度升高而显著增加;处理1 h后,NaF处理组细胞对氟正向和逆向转运量最高,DTP中氟的正向和逆向转运量最低,与其他各处理达到显著水平,TE和RTP处理间差异不明显。表观渗透系数(Papp)随处理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其中,NaF中的氟的Papp在4 h各阶段都大于1×10-5 cm·s-1,说明其生物有效性良好,易于吸收;TE和RTP氟处理2 h后,Papp下降至小于1×10-5 cm·s-1,说明其生物有效性中等;DTP氟处理各阶段Papp都最小,在处理1 h后下降至小于1×10-5 cm·s-1,提示其吸收性最弱,生物有效性最差。NaF、TE以及DTP中的氟在所试浓度范围内,是以被动扩散为主,而RTP氟在较高浓度存在主动转运形式。由此可见,在小肠吸收模型中,黑茶提取物中的氟较NaF中的氟生物利用度低,而茶叶中氟的结合形式影响其生物有效性。

  • 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 农业部; 园艺植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园艺林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