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华话剧理论的建设方面,发生于抗日救亡初期的三场论争——以《怒涛》为中心的“南洋地方性剧本”之争、以《日出》为中心的“救亡剧”与“社会剧”之争以及以《群莺乱飞》为中心的职业剧人与业余剧人之争,不仅暴露了新马话剧长期积累的弊病,而且有效探索了新马抗战戏剧运动有别于中国救亡戏剧的“大众化”路径。有关马华抗战话剧的理论争鸣,也彰显了新马话剧的跨文化属性,呈现了“救亡”作为一种话语的地方性、民族性和商业性等多样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