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早期死亡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倪宇晴; 唐建军; 台适; 唐亮; 胡信群; 方臻飞; 潘宏伟; 黄河; 刘厂辉; 曾高峰; 周胜华*
来源: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8, 46(12): 981-986.
DOI:10.3760/cma.j.issn.0253-3758.2018.12.010

摘要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室间隔穿孔(VSR)患者的临床特点,评估影响室间隔穿孔患者早期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到2017年5月由湘雅二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湘潭市中心医院5家医院确诊的AMI合并VSR患者96例,其中男50例,女46例,年龄43~90(66.2±10.7)岁,收集患者年龄、性别、合并症、心肌梗死史、吸烟史、胸痛发作至就诊时间、AMI后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溶栓、Killip分级、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等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院内死亡分为院内死亡组(n=32)和院内存活组(n=64),探讨影响AMI合并VSR院内死亡的相关因素;再根据患者存活时间分为早期死亡组(存活≤2周,n=50)和非早期死亡组(存活>2周,n=46),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71例收集到VSR穿孔部位的患者中,64.0%(32/50)前壁AMI的VSR部位为心尖部或前间隔近心尖部室间隔穿孔,57.1%(12/21)非前壁AMI的VSR部位为后间隔和基底段。与院内存活组比较,院内死亡组患者多为高龄[(69.6±11.3)岁比(64.6±10.1)岁,P=0.031]、不合并室壁瘤形成[71.9%(23/32)比37.5%(24/64),P=0.001]和前壁心肌梗死[84.4%(27/32)比62.5%(40/64),P=0.028]。早期死亡组(存活≤2周)与非早期死亡组(存活>2周)比较,年龄、性别、合并心绞痛/心肌梗死病史、Killip分级≥Ⅲ级、合并室壁瘤形成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5.11,95%CI 1.19~22.00,P=0.012)、无心绞痛/心肌梗死史(OR=23.34,95%CI 3.44~158.37,P=0.001)、Killip分级≥Ⅲ级(OR=5.35,95%CI 1.26~22.66,P=0.019)、不合并室壁瘤(OR=6.30,95%CI1.67~23.73,P=0.005)为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女性、无心绞痛/心肌梗死史、Killip分级≥Ⅲ级、不合并室壁瘤为AMI合并VSR患者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