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颅骨骨膜窦12例临床分析

作者:黎开谷; 梁平; 李映良; 翟瑄; 周渝冬; **生; 夏佐中
来源: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1, 33(15): 1629-1632.
DOI:10.16016/j.1000-5404.2011.15.019

摘要

目的探讨儿童颅骨骨膜窦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我科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2例颅骨骨膜窦患儿的临床资料,无症状、可复性、中线附近的头皮下肿块为其典型临床表现,其中位于顶部4例,额部3例,枕部3例,颞部2例。所有患儿均行CT、颅骨三维重建、MRI、CTA或MRV检查。手术切除颅骨外血窦,封堵沟通静脉孔或修补颅骨缺损。结果头颅CT显示颅骨外软组织肿块影,增强后可见点片状强化,肿块下方颅骨变薄或缺损。三维重建显示局部颅骨变薄,虫蚀样改变。CTA显示局部异常血管团通过板障静脉/导静脉与硬脑膜静脉窦相通,其血供来源于硬脑膜静脉窦,且最终回流至硬脑膜静脉窦。MRI显示T1加权像呈蜂窝状等信号或低信号改变,T2加权像可见等信号或高信号改变,3例显示病灶穿透颅骨内板与颅内相交通。MRV显示颅外肿块与静脉窦沟通,并有局部硬脑膜静脉窦明显增粗。病理检查结果显示,大量扩张的无肌层血管组成的囊腔,腔壁内衬单层扁平内皮细胞或结缔组织。12例术后肿块消失,头颅外形满意,无颅高压症状,复查CT颅内无血肿形成,随访6个月至5年,均无复发。结论结合大小随颅内压改变的可复性头皮下包块的临床表现和CT、MRI、CTA或MRV等影像学检查,易于诊断儿童颅骨骨膜窦,该病通过手术切除治疗可获得良好效果。

  • 单位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