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Driving Factors of Carbon Storage in the Grassland Ecosystems of 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作者:Huangqing Dongzhi; Chen Xueying; Shi Mingming; Yang Liusheng; Ou Baoxi; Yan Duiming; Wang Baolong; Guo Xiaodong; Li Zeyu; Shi Peili
来源: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2023, 14(5): 893-902.
DOI:10.5814/j.issn.1674-764x.2023.05.001

摘要

探究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驱动因素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藏北高原作为我国重要的草地生态系统,其碳储量现状,空间格局以及驱动因素仍存在很大的争议.本文基于藏北高原 150个实测样点数据,通过克里金插值和统计方法,评估分析了藏北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的地上生物量碳密度、地下 30 cm深度根系碳密度和土壤碳密度及其空间分布,以及各碳库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藏北高原地上生物量碳密度平均为 0.038 kg C m-2,地下生物量碳密度平均为 0.284 kg C m-2,土壤碳密度值最大,平均为 7.445 kg C m-2.藏北高原草地生态系统总碳储量约为 4.08 Pg C,其中植被碳库 0.58 Pg C(包括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土壤碳库 2.58 Pg C(其余分布在裸地中),碳储量分布格局呈现出从东南向西北递减趋势.植被碳库 0.58 Pg C(包括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约占青藏高原植被碳库的 28.29%;土壤碳库 2.58 Pg C,约占青藏高原土壤碳库的 26.60%.降水、温度和土壤质地均影响生态系统碳储量,其中降水作用最显著,三因素结合对地上生物量碳密度解释率高达 86.47%,藏北高原草地生态系统地上碳库最易受到气候因素调控,地下和土壤碳储量的空间格局机理更为复杂.本文研究结果可为藏北高原固碳能力评估提供基础资料.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