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自2011年以来,我国开始在13个省区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其目的是通过给农牧民发放补贴,鼓励他们减少牲畜以保护草原生态系统。但这一政策实施五年后,一些地区的牲畜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还有所增加,一些农牧民甚至通过增加贷款扩大牲畜数量。很明显,这一结果与该政策的预期目标背道而驰。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一个苏木为例,分析该政策为何没有形成预期的经济激励。研究表明,生态补偿的补贴标准过低使得牧民整体减畜积极性不高;同时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畜产品价格波动、补贴的公平性问题以及政策监管不力,进一步推动牧民减少牲畜出售量,从而导致生态补偿难以有效发挥作用。因此,在现有条件下,保护畜牧业生产者的畜产品价格补贴可能更有助于牲畜数量控制目标的实现。同时,如何在政策实施过程中考虑当地牧民的参与及其组织方式,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 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