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孟子通过论证人性本善、揭示人与人之间存在共同的生理、性理基础,实现了儒家乐教对西周乐教的内在化改造。在他看来,音乐的本质是主体自觉自愿践行仁义后,获得的一种道德情感在音乐上的自然体现。乐教的作用是将人本性固有的道德情感:恻隐、是非、羞恶、辞让之心,发展为具体的道德条目:仁、义、礼、智,且在这一过程中有着调节与激发之效。乐教的作用远大于说教。国君用乐应该推己及人、推恩于民,实现“与民同乐”。孟子遗留下一大问题,即未充分重视礼乐教化的外在强制性,在儒家内部为乐教式微埋下隐患。荀子及叔孙通、董仲舒的乐教思想,便是对这一漏洞的弥补,引发了乐教的礼法化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