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背景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IPVC)和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多起源于左心室中后间隔和右心室流出道,但经临床实践发现,不少患者起源于非典型部位,如起源于左房室瓣环等,而该类患者的电生理特征目前尚无确切定论。目的分析邻近左房室瓣环间隔与游离壁起源的IPVC/IVT患者的心电图特征及其鉴别诊断,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6月北京航天总医院收治的96例邻近左房室瓣环起源的IPVC/IV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起源部位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A组(邻近左房室瓣环间隔起源)51例和B组(邻近左房室瓣环游离壁起源)45例。患者均于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前行12导联同步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组患者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率、不同起源部位患者的心电图特征及胸前导联QRS波群特征。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心电图胸前导联R、S波振幅对邻近左房室瓣环间隔、游离壁起源的IPVC/IVT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B组患者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率高于A组(P <0.05)。A组不同起源部位患者Ⅱ、Ⅲ导联的r(R)、s(S)波,QSaVR、RaVL波,aVF、V1导联的r(R)、s(S)波,V3导联的r(R)波振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B组不同起源部位患者Ⅱ、Ⅲ导联的r(R)、s(S)波,RⅠ、QSaVR、RaVL波,aVF导联的r(R)、s(S)波,V2导联的s(S)波,V4导联的r(R)波,RV5波振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B组Ⅰ、aVL、V5~V6导联以R波多见,少见左房室瓣环前侧壁、前间隔起源者于aVL导联出现qs、qr波。A组前间隔起源者心电图主要表现为Ⅱ、Ⅲ、aVF导联QRS波群多为正向波,且r、R波振幅Ⅲ导联<aVF导联<Ⅱ导联,s、S波振幅Ⅱ导联<aVF导联<Ⅲ导联,aVR导联多为负向波。B组V1~V3导联以rS波为多见,V4导联则呈现R、Rs、RS、rS或rSr’波,B组由左房室瓣间隔、游离壁上部、中部、下部,下壁导联R波递增而S波呈递减趋势,r、R波振幅Ⅲ导联<aVF导联<Ⅱ导联,s、S波振幅Ⅱ导联<aVF导联<Ⅲ导联。A组胸前导联移行区<V3导联、胸前导联移行指数<0、V1导联QRS波群以QS波为主者所占比例高于B组(P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V2导联s(S)波振幅预测邻近左房室瓣环间隔、游离壁起源的IPVC/IVT的曲线下面积(AUC)最大,最佳截断值为-1.80 mV,灵敏度为88.24%,特异度为95.56%。结论邻近左房室瓣环起源的IPVC/IVT患者的心电图特征为Ⅰ、aVL、V5~V6导联以R波多见,但不同起源部位的IPVC/IVT患者在胸前导联QRS波群特征上存在不同的表现,V2导联s(S)波振幅可作为临床鉴别诊断邻近左房室瓣环间隔和左房室瓣环游离壁起源的IPVC/IVT的指标。

  • 单位
    北京航天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