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治疗肝移植术后再发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

作者:陈权; 张裕; 岳振东; 范振华; 赵洪伟; 王磊; 何福亮; 刘福全*
来源: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18, 17(10): 1013-1017.
DOI:10.3760/cma.j.issn.1673-9752.2018.10.009

摘要

目的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肝移植术后再发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6年6月北京大学医学部第九临床医学院收治的15例TIPS治疗肝移植术后再发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TIPS:穿刺插管进行造影检查、测量门静脉压力并栓塞曲张静脉。应用直径7 mm或8 mm的球囊导管扩张预分流通道,植入直径7、8、10 mm的覆膜支架或裸支架,建立分流通道;再次进行门静脉造影检查及测量门静脉压力。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分流前后门静脉压力的变化情况。(3)随访和生存情况。采用门诊方式随访,记录患者术后1、3、6、12个月的临床症状。术后1、3、6、12个月常规行肝血管超声检查明确分流道通畅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6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偏态分布采用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结果 (1)手术情况:15例患者顺利完成TIPS,无严重合并症及死亡病例发生。支架植入情况:15例患者中,植入裸支架、覆膜支架和裸支架+覆膜支架建立分流通道的患者分别为4、8、3例。15例患者中,建立直径7、8、10 mm的分流道患者例数分别为4、8、3例。(2)分流前后门静脉压力的变化情况:15例患者门静脉压力由分流前(34±8)mmHg(1 mmHg=0.133 kPa)降至分流后(21±7)mmHg,分流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7,P<0.05);门静脉压力梯度由分流前的(26±9) mmHg降至分流后(12±5)mmHg,分流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3,P<0. 05)。(3)随访和生存情况: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4. 0-60.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7. 8个月。主要临床症状:12例消化道出血患者中,3例发生消化道再出血,均为分流道再狭窄或闭塞导致门静脉压力再次升高,9例未发生消化道再出血;5例门静脉血栓患者中3例血栓基本消失、2例明显减少(不影响血流);3例顽固性腹腔积液患者术后症状改善,其中2例术后5个月复发。术后分流道再狭窄或闭塞情况:15例患者中,7例术后发生分流道再狭窄或闭塞(含4例裸支架植入者),其中5例进行了分流道再开通,另2例患者无特殊临床症状,未进行治疗。肝性脑病发生情况:15例患者中,6例(1例7 mm分流道、3例8 mm分流道、2例10 mm分流道)发生肝性脑病,其中Ⅰ、Ⅱ、Ⅲ、Ⅳ级肝性脑病分别为2、3、0、1例。生存情况:15例患者中,1例术后6个月因肝衰竭死亡,3例分别在术后3、8、14个月再次行肝移植,余11例生存时间≥2年,存活最长者≥6年。结论对于肝移植术后再发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在其他方法疗效不佳的情况下,TIPS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