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玻璃"是古印度俗语"pha■iha"或巴利语"pha■ika"的音译。该词大约在三国时期通过佛教传入中国,早期多写作"颇梨""颇黎""玻瓈"等,唐代开始出现"玻璃"的写法。它最初是指水精似的无色透明宝石,后来也指红宝石、蓝宝石、尖晶石等颜色艳丽且莹澈通透的彩色宝石,直到宋代才开始用来称呼硅酸盐类人造材料,也即今天所说的玻璃。今天的人造玻璃在古代通常被称为"琉璃",只是宋元时期"琉璃"渐成釉陶制品专名,而人造玻璃与宝石"玻璃"通透的性状相似,因此其名称就由"琉璃"渐变为了"玻璃"。从"玻璃"和"琉璃"等词汇传播和使用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印度宝石学知识如何以佛教为载体渗透到古代中国的。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