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通过梳理清代海烈妇题材的戏曲改编和流变情况,分析康熙至同光年间即昆曲、皮黄代兴之际不同剧种的审美趋向与舞台演出要求。面对“海烈妇案”这一民间真实案件,当时的创作者如何改编,为何选择昆曲或皮黄,以及该故事编演、流变的脉络如何,梳理并回答这些问题,有助于明晰清代现实题材作品的创作生态与观众的审美趣味,以及时事流传与舞台呈现之间的互动,进而打开海烈妇题材创作新的问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