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建立美味猕猴桃叶片外植体转化体系,为猕猴桃遗传转化研究奠定良好基础。【方法】以美味猕猴桃组培苗叶片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乙酰香酮(AS)对外植体β-葡萄糖苷酸酶基因(GUS)瞬时表达阳性率的影响,及暗培养时间与抗褐化剂二硫苏糖醇(DTT)、聚乙烯呲咯烷酮(PVP)对外植体褐化、抗性芽诱导的影响。【结果】仅在侵染菌液中添加AS时,100、150、200μmol/LAS 3个处理的外植体GUS阳性率均极显著高于对照,分别为14.6%、16.7%、10.7%;而当农杆菌侵染液与共培养基中同时添加100150μmol/L AS,可使GUS瞬时表达阳性率提高至37.9%。选择培养初期经过212d暗培养后,外植体褐化率不断下降,抗性芽诱导率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以暗培养6、8 d处理的褐化率相对较低,分别为33.2%和30.6%,且相应的抗性芽诱导率最高,分别为14.2%和13.1%,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与对照。在分化培养基中添加1.02.0 g/L的DTT并暗培养6d的效果优于对应浓度的PVP;其中1.5g/LDTT并暗培养6 d,可使外植体褐化率降至13.4%,卡那霉素抗性芽诱导率提高至24.3%。卡那霉素抗性植株叶片GUS染色与PCR扩增结果显示,ShivaA基因已转化至美味猕猴桃秦美。【结论】AS不同使用方式及其浓度对叶片GUS瞬时阳性表达率的提高具有明显影响;选择培养初期进行暗培养68 d或暗培养结合添加1.02.0 g/LDTT抗褐化剂,均可降低美味猕猴桃叶片转化芽再生过程中的褐化,提高转化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