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东方主义与欧洲中心主义,是西方学者研究非西方问题时难以摆脱的阴影,进而也困扰着受惠于西方理论资源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界。廓清西方学者形成东方主义式认识的过程和机理,可能是中国学界走出“自我东方主义”困境的必要一步。20世纪西方著名中国和东方问题学者魏特夫曾受马克思主义的极大影响,他提出了“治水社会”“东方专制主义”等学说,认为传统中国因庞大且频繁的治水需要而陷入专制主义,这些理论具有典型的东方主义特征。江珮、张亮的文章发现,1935~1937年的中国之行,是魏特夫从“中国进步论”转向“东方停滞论”的转捩期。他们通过系统考察魏特夫来华期间及来华前后的文章和书信,清晰地呈现出魏特夫思想转变的轨迹,并指出其东方社会思想在理论层面对马克思主义存在误读,在历史层面对传统中国、日本社会结构和特征的认识则失之片面,因而陷入东方主义的窠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