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从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对优选的2种戊己丸配伍方干预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作用特点进行比较研究,为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乳鼠结肠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PTCA)球囊刺激法建立IBS慢性高敏感动物模型,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得舒特组、戊己丸1#和2#方高、中、低剂量组,其中1#方以0.67 g·kg-1为中剂量,2#方以0.77 g·kg-1为中剂量,加倍、减半分别为高、低剂量,得舒特给药剂量为0.01 g·kg-1。采用腹部抬起及弓背抬高阈值评价戊己丸不同配伍方对IBS肠道敏感性的影响;采用改良后的甲苯胺蓝染色法检测对大鼠结肠组织肥大细胞(MC)密度的影响;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和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血液/结肠组织中5-羟色胺(5-HT),P物质(SP),生长抑素(SS)及血管活性肠肽(VIP)的浓度/阳性表达。结果:各组大鼠体质量随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腹部抬起和弓背抬高阈值均显著降低(P<0.01),结肠组织中MC密度明显升高(P<0.05),血液以及结肠组织中的5-HT,SP,SS水平均明显增加(P<0.05,P<0.01),结肠组织中VIP表达明显提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戊己丸不同配伍方均可显著提高腹部抬起和弓背抬高阈值(P<0.01),明显减少结肠组织MC数量(P<0.05)及5-HT,SP,SS和VIP的表达(P<0.05)。分析戊己丸不同配伍方作用得出,戊己丸1#方在降低血液中5-HT,SP及SS方面不同程度地强于2#方,其中尤以对5-HT的影响的差别最为显著(P<0.01);而2#方在降低结肠5-HT阳性表达上与1#方差别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在下调SP阳性表达上显著优于1#方;对于结肠SS阳性表达,其阳性表达的强度及范围显著小于1#方(P<0.05)。结论:戊己丸不同配伍方均能调整IBS的胃肠激素紊乱,降低肠道敏感性;在整体作用上,1#方不同程度地强于2#方,而在肠道局部作用上,2#方显示出一定优势,而且1#方更长于对肠道动力学的影响,而2#方则对肠道感觉的影响更大一些。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