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分析视网膜血管形态和眼血流状态与颈内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眼科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头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的141例患者的资料, 根据诊断标准分成颈内动脉无狭窄组(19例)、轻度狭窄组(50)例、中度狭窄组(53例)、重度狭窄和闭塞组(19例)。利用彩色眼底照相和IVAN软件测量视网膜血管管径,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检测眼部血流参数, 包括收缩期峰值流速(PSV), 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阻力指数(RI), 搏动指数(PI)。对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计量资料进行组间秩和检验, 相关性检验应用Spearman进行检验。结果无狭窄组、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和闭塞组男女性别比分别是12/7、31/19、28/25、12/7,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9, P=0.85)。各组年龄分别为(64.1±8.3)、(54.3±14.3)、(68.9±11.8)、(59.1±8.0)岁,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 P=0.68)。颈内动脉无狭窄组的动脉管径为(164.5±15.6)μm, 静脉管径为(245.6±20.0)μm, 动静脉比值为(0.7±0.1)。无狭窄组、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组之间进行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动脉管径=6.92, P动脉管径=0.08;χ2静脉管径=4.16, P静脉管径=0.25;χ2动静脉比值=1.38, P动静脉比值=0.71)。视网膜中央动脉PSV, 分别为(14.6±3.6)、(34.4±13.2)、(35.7±14.6)、(42.3±19.0)cm/s,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44, P<0.01)。睫状后动脉的PSV分别为(17.6±6.5)、(15.0±4.6)、(13.4±4.3)和(11.0±3.2)cm/s,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71, P<0.01)。EDV分别为(5.90±2.2)、(5.1±2.1)、(4.3±1.5)和(4.3±4.8)cm/s,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36, P<0.01)。应用Spearman检验发现视网膜中央动脉的管径、视网膜中央动脉PSV和EDV、睫状后动脉的PSV和EDV与颈内动脉管径之间存在相关性, 但不具有线性相关性(r视网膜中央动脉管径=-0.23, P视网膜中央动脉管径=0.01;r视网膜中央动脉PSV=-0.29, P视网膜中央动脉管径<0.01;r睫状后动脉PSV=-0.34, P睫状后动脉PSV<0.01;r睫状后动脉EDV=-0.35, P睫状后动脉EDV<0.01)。结论颈内动脉管径与视网膜动脉管径、视网膜中央动脉的PSV和EDV、睫状后动脉的PSV和EDV之间存在相关性。当颈内动脉狭窄时, 视网膜中央动脉PSV、睫状后动脉PSV和EDV值会有显著性改变。(中华眼科杂志, 2016, 52:905-910)
-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