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三里湾》是一部直接针对当时晋东南地区农村互助合作形式开始出现偏向等实际问题的长篇小说,因历史场景的特殊性,赵树理的探索及内蕴于其中的思考,已滞后于政治意识形态的要求,由此引来了小说出版后的种种批评及作者自身的抗辩。与前期作品相比,《三里湾》中渗透了不少新的元素,这些新元素的摄入使赵树理固有的叙事格局发生了新变,具体体现在"家的缺口""情感的转移"与"模糊的外溢者"三个方面。同时,赵树理又对这些冲击小说秩序的裂缝与错位进行了有限度的弥合与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