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城市知识合作网络的影响机制是创新地理的重要研究议题,已有研究大多关注外生动力(城市资源禀赋、多维邻近性等)的影响,而较少关注内生动力因素(择优链接、传递性等)。基于“Web of Science”中的论文合作发表数据构建中国城市知识合作网络,分析其2006—2016年空间结构和拓扑结构的演化特征,并通过加权随机指数图模型(ERGM)定量揭示内生和外生动力对该网络形成的影响。结果显示:(1)从空间结构看,东密西疏的格局比较稳定,但整体由北京—上海双核结构向多中心发展,五大国家级城市群成为孕育多极的重要空间。以高能级城市为核心形成的节点区域愈发与规划的城市群范围一致,其发挥着知识资源邻近溢出和远程交互的双重作用。(2)从拓扑结构看,知识合作的规模和密度显著增加,对大城市的择优选择效应明显。但随着多中心崛起,网络极化程度和异配性均在弱化;随着城际合作路径不断优化,网络聚合性提升,成为小世界网络。(3)从影响机制看,自演化与择优链接是知识网络的重要驱动力,其作用与城市等级效应相重叠;城市知识规模属性对知识流动的正向影响弱于多维邻近性和路径依赖性;高铁的存在有利于促进知识合作,而地理距离的影响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