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比较外侧扩展入路与外侧"L"形入路接骨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10月— 2017年10月廊坊市中医医院收治的34例Sanders 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临床资料, 其中男33例, 女1例;年龄18~56岁[(42.5±9.4)岁]。均为新鲜骨折。17例行外侧扩展入路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扩展入路组), 17例行传统外侧"L"形入路接骨板内固定治疗("L"形入路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切口Ⅰ期愈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周、12个月跟骨B?hler角和Gissane角;术后12个月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比较两组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扩展入路组住院时间为(15.7±4.0)d, "L"形入路组为(22.4±9.6)d;扩展入路组术后切口Ⅰ期愈合率为88%(15/17), "L"形入路组为47%(8/12);扩展入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2/17), "L"形入路组为47%(8/17)(P均<0.05)。术前、术后1周、12个月跟骨B?hler角和Gissane角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 扩展入路组B?hler角为(23.9±6.1)°, Gissane角为(119.3±6.2)°, 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形入路组B?hler角为(25.8±3.7)°, Gissane角为(122.2±5.6)°, 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 扩展入路组AOFAS踝-后足评分总分为(86.9±7.5)分, 优良率为88%;"L"形入路组总分为(83.3±12.5)分, 优良率为76%(P>0.05);扩展入路组后足关节活动评分为(5.8±0.7)分, 优于"L"形入路组的(3.4±1.0)分(P<0.05)。结论对于Sanders 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 与外侧"L"形入路接骨板内固定相比, 采用外侧扩展入路接骨板内固定可缩短住院时间, 促进骨折早期愈合, 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有利于距下关节功能恢复。

  • 单位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廊坊市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