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患者与冠脉正常者的血浆脂质代谢物差异,深入了解AMI的病生理机制;寻找AMI可能的新型生物标志物。方法纳入于2019年9月20日至2020年1月20日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血管内科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受试者,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心梗组(32例),同时设置年龄、性别与之匹配的对照组(32例)。利用代谢组学对心梗组血样进行非靶向脂质组学分析,了解AMI患者脂质代谢的变化,比较两组之间脂质代谢物的差异,使用单变量和多变量统计分析寻找有意义的差异代谢物,并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评价差异代谢物的诊断效能,探讨AMI患者受干扰的代谢途径。结果 (1)正交偏最小二乘法模型及聚类热图表明心梗组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明显的分离趋势,多变量统计分析共鉴定出28个差异血浆脂质代谢物,在心梗组16个脂质分子的浓度显著升高,而12个浓度显著降低;(2)包括甘油二酯(diglyceride, DG)和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 serine, PS)在内的10个脂质代谢分子与AMI的风险增加相关;包括磷脂酰肌醇、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丝氨酸、溶血磷脂酰胆碱、甘油三酯在内的13个阴性预测因子与AMI的风险降低相关。(3)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鉴定出2个AMI可能的生物标志物PS(27∶0)和DG(16∶0/18∶1),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分别为0.976和0.807;(4)AMI患者受干扰的代谢途径,包括甘油磷脂代谢、鞘脂、嘌呤和嘧啶代谢,其中以甘油磷脂代谢紊乱最明显。结论 AMI患者的脂质代谢特征显著改变,共鉴定出28个差异性脂质代谢分子,其中甘油磷脂代谢途径紊乱最显著;确定PS(27∶0)和DG(16∶0/18∶1)为诊断AMI潜在的生物标志物。

  • 单位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