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房棘球蚴病患者血源树突状细胞形态观察和表型检测

作者:付永; 孟茹; 薛海芳; 樊海宁; 牛海峰; 周子佳; 王宏宾*
来源: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8, 36(05): 474-477.

摘要

目的了解多房棘球蚴病患者血源树突状细胞(DCs)形态和表型特点。方法分别收集多房棘球蚴病病例(AE组) 10例、汉族健康志愿者(HH组) 10人、藏族健康志愿者(TH组) 10人的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贴壁培养,应用重组人集落刺激因子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诱导获得DCs。分别收集各组培养第1、 3、 5和7天的DCs,采用倒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3组DCs诱导培养至第7天时,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志分子的阳性表达率,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体外诱导培养第1天, AE组、 HH组和TH组DCs大部分呈单个圆形、边界清晰、细胞质透亮、体积较小,浮于细胞液中。诱导培养第3天, 3组DCs聚集呈半悬浮状,细胞变大呈不规则形态。诱导培养第5天, 3组DCs形成集落,多数DCs边缘不光滑呈毛刺状。诱导培养至第7天, 3组DCs呈半悬浮生长,边缘具有丝状刺突; AE组中诱导分化的DCs与HH组和TH组相比所形成的集落数量相对较少,细胞胞体所形成的不规则突起不明显且细胞表面树突状突起较少,呈非典型的DCs形态; AE组诱导分化的DCs表面协同共刺激分子CD1a、 CD80和CD86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2.73%±1.73%、 12.41%±2.83%和16.34%±3.59%,与HH组和TH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HH组(18.40%±1.20%、 20.77%±3.40%、 31.78%±5.02%)和TH组(17.50%±1.44%、 23.75%±5.33%、 33.20%±2.47%)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AE组诱导分化的DCs形态不典型、其重要细胞表面标志分子阳性表达率降低,表现为成熟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