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分析压力调节容积控制通气模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并发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湖北省中医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并发呼吸衰竭患者94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两组患者均进行抗感染、止咳平喘、祛痰解痉等综合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行双水平正压通气模式,观察组行压力调节容积控制通气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每日人均带机时间、人均带机时间、呼吸力学指标、血气分析指标、肺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每日人均带机时间、人均带机时间均长于对照组[(6. 4±1. 5) h比(4. 5±1. 0) h,(45±9) h比(32±7) h](P <0. 01)。观察组潮气量高于对照组[528±71) m L比(421±59) m L],呼吸频率、漏气量、通气量低于对照组[(14. 3±2. 2)次/min比(22. 5±6. 3)次/min,(18. 8±4. 3) L/min比(27. 6±6. 4) L/min,(7. 2±1. 2) L/min比(9. 6±1. 6) L/min](P <0. 01)。治疗后两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 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 O2)较治疗前增加,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 CO2)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治疗后Pa O2、Sa O2高于对照组,Pa CO2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时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组间和时点间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6 min步行距离(6MWD)较治疗前增加,观察组FEV1%、6MWD高于对照组(P <0. 05),两组间、时点间、组间和时点间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观察组腹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 1%(1/47)比17. 0%(8/47)](P <0. 05)。结论压力调节容积控制通气模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并发呼吸衰竭效果显著,可降低腹胀发生率,安全性高。

  • 单位
    湖北省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