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主要园林植物叶片滞尘能力的差异及形态特征解释

作者:李旭; 傅松玲; 夏得月; 张诚; 李义勇*
来源: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21, 48(02): 213-219.
DOI:10.13610/j.cnki.1672-352x.20210510.013

摘要

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 PM)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的危害,园林绿化植物可以充当空气过滤器,将这些颗粒物沉积在叶片上。研究不同绿化树种的颗粒物积累效应,有利于城市规划对树种的选择以改善空气质量。通过分级过滤法量化了合肥地区常见的24种绿化树种(10种灌木和14种树木)的植物叶片不同级别PM的积累,并将其与叶片形态特征联系起来。研究发现,观察到不同树种对颗粒物积累的差异,叶片表面沉积的大颗粒物(PM100)占总颗粒物重量的绝大部分,其次是粗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灌木树种花叶青木、石榴、椤木石楠和乔木树种无患子能有效地在叶片表面捕获不同大小的颗粒(PM2.5、PM10和PM100)。灌木树种的滞尘能力显著高于乔木树种。叶片PM积累量与比叶重、长宽比呈显著正相关。叶片绒毛是一个重要的结构,导致更多的叶片PM积累。利用这些树种间的滞尘差异,可以选择园林植物以捕捉大气颗粒物,并指导城市植物规划。由于乔木树种对PM2.5和PM10的滞留量较大,而灌木树种对PM100的滞留量较大,因此,在城市绿化设计中应兼顾灌木和树种,合理搭配利用空间尺度以缓解城市大气污染。在合肥市以治理大气颗粒物污染为目标进行城市绿化时,可考虑选择花叶青木、石榴、椤木石楠和无患子等滞尘能力强的树种进行合理搭配。

全文